中医防暑方法
饮食调理:
清热生津:多吃一些具有清热生津作用的食物和饮品,如绿豆汤、酸梅汤、荷叶茶、苦瓜、黄瓜等。这些食物和饮品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暑热,补充水分和津液。
健脾祛湿:夏季暑湿较重,容易影响脾胃功能。可适当食用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,如薏米、芡实、山药、白扁豆等,有助于增强脾胃运化功能,抵御暑湿之邪。
中药调理:
藿香正气:对于因贪凉饮冷导致的拉肚子、呕吐、食欲差、肚子怕凉等症状,且没有伴有口渴口苦的情况,适合服用藿香正气。但如果是高温引发中暑,热邪伤津的情况则不适合,因为藿香正气是温热的药物,热射病患者更是禁用。
益气养阴方:适用于多汗、疲乏、倦怠等气阴两虚的人群。取西洋参 6 克、麦冬 10 克、甘草 6 克,煎煮 15 分钟即可饮用。
化湿解暑方:若常感觉头昏、肌肉酸胀、精神不振,可应用化湿解暑方。取香薷、荷叶、陈皮各 10 克,辅以适量姜、枣,煎煮 15 分钟后饮用。
穴位按摩:
大椎穴:低头时,颈部最突出的骨头下方凹陷处即是。按揉大椎穴可解表散热、通阳理气,缓解暑热引起的发热、头痛、头晕等症。
足三里穴:坐位时膝盖自然弯曲,用同侧手的虎口围住膝盖骨上缘,四指向下,中指尖所指处即为足三里。按揉足三里穴可增强脾胃功能,避免夏季暑湿困脾导致的食欲不振。
生活起居:
调整作息:夏季昼长夜短,应顺应自然规律,夜卧早起。晚上尽量在 23 点前入睡,晨起可适当早一些,以养护阳气。午时(11 - 13 时)阳气最旺,此时午睡 15 - 30 分钟,可助养心安神,避免剧烈活动耗伤津液。
穿着适宜:宜穿棉麻材质、浅色衣物,利于汗液蒸发,避免热郁生湿。
面对高温天气,四类高风险人群要格外注意防暑。运用中医的理念和方法,从饮食、中药、穴位按摩以及生活起居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,有助于我们平安度过炎热的夏季,保持身体健康。